[ 藍豐生化 李巖峰, 2017-09-19 ]
藍豐生化組織學習了《大國工匠》系列片,紀錄片中描述了處在第一線,令人尊敬的能工巧匠,看似普通平凡的工作在他們的手中卻干出了令人驚嘆的成就。他們的工作涉及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是銑工、鉗工、甚至爆破工,很多人也許會對這些工作感覺陌生,但對于我們這些同樣處于生產一線的人來說,卻頗有“知音”之感。
巔峰匠藝的核心是精,正所謂手有精藝,心有精誠,必出精品。在航天科技集團九院的車間里,李峰締造了銑工的神話。他加工的部件是火箭慣組中的加速度計,慣導器件中每減少一微米的變形,就能縮小火箭在太空中的幾公里軌道誤差,這也讓李峰成為了“吹毛求疵”和精益求精的代名詞。李峰做出的產品雖然達到了合格的標準,卻并不滿意,認為離自己心中的標準還有著距離,找到問題的原因在于刀具,他便在200倍的顯微鏡下手動有條不紊的磨著刀具,直到達到李峰所需要的銳度和角度。
這樣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我們震撼,同樣的精神也在我們身邊。
七車間的王桂堂堪稱調節除氧器用汽量的高手,在屢次摘得用汽量考核桂冠的背后,是與他堅持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開的。除氧器的用汽量受外界用汽量和除氧器水位溫度影響,一開始王桂堂把除氧器的用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這樣已經比較節省用汽了,但他并不滿足,對于他而言,這不僅是領導派下來的任務,也是自己的崗位職責,為了達到用汽量最小,他對各個影響變量進行了逐一測試,很快就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規律:白天用汽量大,集中在兩個時間段,在用汽高峰期之前就把水位控制在較高的位置,這樣用汽集中的時候只需要少量進水進汽就可以維持液位緩慢穩定變化;除此以外,他還利用1號機和2號機性能差異引起的凝水溫度不同,把負荷主要集中在1號機以提高水溫從而減少用汽。將這個竅門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最后再檢測除氧器用汽量,果不其然,用汽量又得到了節省。有人忍不住問他是如何發現這些規律并做到精益求精,他說,我是一名操作工,做好本職工作是每個工人的本分,工作必然是枯燥的,但不能小看它,只有用心才能做好,而且做的時候要多思考,做起來要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有收獲。
感謝公司給了我們去學習《大國工匠》這部紀錄片的平臺,片中所講述的人物、所傳達的精神讓我們震撼、讓我們深思、讓我們認識到在工作中,要充分落實崗位職責,不斷改進和完善工作品質,以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去追求卓越,提高工作質量,讓產品變為精品,這樣才能顯著增強工作效果,為公司的安全科學發展助一份力。